公安部,不是持證才能上網——探索國家網絡身份認證新篇章
公安部釋疑:網絡身份認證新舉措,非持證亦可暢游網絡
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身份認證已成為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用戶權益的重要基石,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研究起草的《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是持證才能上網”的核心理念,更是為公眾描繪了一幅更加便捷、安全的網絡生活圖景,本文將從多個維度深入探討這一新舉措的背景、意義、優勢及未來展望。
背景與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空間的匿名性、開放性也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如身份冒用、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問題頻發,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構建可信的網絡身份認證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正是基于這一背景,該辦法旨在通過統一簽發網號“網證”,提供以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為基礎的真實身份登記、核驗服務,從而方便人民群眾使用網絡、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推進網絡可信身份戰略,這一舉措不僅是對現有網絡身份認證體系的一次重要升級,更是對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的一次有力保障。
網號與網證:網絡身份的新標識
根據征求意見稿,網號是由字母和數字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符號,而網證則是承載網號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認證憑證,通俗地說,網號是用戶在網絡空間中的身份編碼,它隱去了個人身份信息,確保了用戶的隱私安全;而網證則是一種簡化版的數字證書,在網絡社交、即時通訊等法定實名制領域以及其他需要驗證身份的場景中,作為一種可選擇的身份認證方式。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員于銳強調:“用戶不是‘持證’才能‘上網’,而是在需要證明身份的場景中多了一種更加安全、方便的選擇。”這一表述清晰地傳達了新舉措的核心思想:即用戶無需通過持有實體證件才能上網,而是在需要驗證身份時,可以選擇使用網號或網證進行非明文登記、核驗,從而避免了反復向各個平臺提供明文個人身份信息的繁瑣過程。
優勢與便利
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的推出,相比現有認證方式具有顯著的優勢和便利性,它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僅采集與用戶身份認證密切相關的信息,如通過NFC功能識讀證件、人臉識別驗證用戶本人操作、手機號確認本人意愿和應急聯絡等,有效減少了個人信息的采集范圍,降低了信息泄露的風險,國家投入強大的技術力量保證信息安全,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更加安心。
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具有高度的便利性和跨平臺性,用戶只需使用智能手機即可輕松完成身份認證,無需記憶復雜的賬戶和密碼,該服務還支持跨應用、跨平臺使用,有效減輕了用戶記憶各種網站和互聯網平臺賬戶、口令的負擔,在一些需要出示身份證進入場館的場景中,參觀者可以使用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快速通行,既減輕了攜帶實體身份證件的負擔,又避免了個人身份信息泄露的風險。
自愿原則與用戶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了用戶自愿使用的原則,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證件的自然人可自愿向公共服務平臺申領網號、網證;鼓勵有關主管部門、重點行業以及互聯網平臺按照自愿原則推廣應用網號、網證,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對用戶權益的尊重和保護,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選擇是否使用網號、網證。
原有的身份認證方式仍可繼續使用,沒有網號、網證的用戶也可正常上網,這一安排確保了網絡身份認證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滿足了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
未來展望
隨著《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的逐步實施和完善,我國網絡身份認證體系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的推廣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網絡空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網絡生活環境;該服務還將促進數據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增值,助力數字經濟的發展。
在數字經濟時代,信任是基石,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的推出,不僅為網絡交易、在線服務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身份驗證手段,減少了因身份冒用帶來的經濟損失,還通過提高網絡誠信水平改善了營商環境,由國家提供身份認證服務,也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其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產品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感中,推動互聯網產業和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不是持證才能上網”的核心理念,標志著我國網絡身份認證體系正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網絡空間將更加安全、可信、便捷,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貢獻更多力量。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